侯旭: 仿生多尺度孔道研究
发布日期:2023-04-20  字号:   【打印

报告时间:2023年4月22日(星期六)14:30-16:30

报告地点:学术会议中心小报告厅

:侯旭 教授

工作单位:厦门大学

举办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先进催化与反应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可控化学与材料化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报告简介

自然界中经过数百万年进化形成的种类繁多的智能生物体,为仿生材料设计带来无尽灵感。从小型生物离子通道到大型输油管道,“孔”和“通道”结构随处可见:生物体内纳米尺度下的离子通道在维持生理状态的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保证离子选择性转运的“智能”门,而在化工、食品、农业、能源、石油等行业则普遍使用微米尺度的管道作为物质传输通道。多尺度孔道系统已被广泛探索,现已应用于材料科学、膜科学和技术,且在分析、生物医学和能源应用的微/纳米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多尺度孔道系统研究成果虽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仍需更多更细致的研究工作,包括开发具有节能、抗污、抗腐蚀、抗堵塞、系统通道开关性能转化与可控性集成和限域空间稳定等性能的孔道体系。受生物体中孔道的启发,我们在多尺度孔道系统中引入仿生液体门控机制与动态纳米孔道输运机制,设计开发新型功能复合微纳米孔道材料,把传统的固体-气体和固体-液体体系的科学问题拓展到了固体液体-气体和固体液体-液体体系和同时探讨在纳米限域空间中研究孔道动态形变对物质输运的影响,将推动仿生多尺度孔道在能源材料、环境治理、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报告人简介

侯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厦门大学仿生多尺度孔道课题组组长、闽江科学传播学者(首批)等。从事仿生微/纳尺度多孔膜科学与技术研究十余年,出版了两本国际学术著作,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著名学术期刊如Science,Nature,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国家科学评论,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25项。侯旭在仿生液体门控技术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原创研究成果。2018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第十三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9年,获得中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优秀青年学者奖等;2020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和国际水协会-首创“水星奖”科学创新类-金奖等。侯旭教授所引领的“液体门控技术”的原创研究,与“人工智能、纳米传感器、快速诊断测试、核糖核酸疫苗等”被IUPAC评为2020年全球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由于侯旭教授的新概念膜材料系列原创成果,曾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CCTV《人物-故事》及《百家讲坛》栏目。目前,他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副主编、《应用化学》第十届编委会青年编委、Cell 旗下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杂志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

点击排行榜